影评员

当贫穷成为一场真人秀:我们究竟在消费谁的苦难?

在俄罗斯电影《穷养攻略》中,那个被精心设计的"中世纪农奴体验"庄园,像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最荒诞却又最真实的阶级寓言。富二代米沙被迫在这个真人秀片场体验贫穷,却不知自己早已成为另一场更大表演的参与者。这种"戏中戏"的结构,不仅解构了真人秀这一媒介形式的虚假性,更暴露出当代社会将阶级差异娱乐化的集体无意识。

影片中那个操控一切的制片人角色,恰如当代消费主义的完美隐喻。他将贫穷包装成可供消费的奇观,将阶级差异转化为收视率的保证。这种操作在现实中并不陌生——从《变形计》中城乡少年的身份互换,到社交媒体上"体验一天流浪生活"的网红挑战,贫穷正在成为被中产阶层消费的文化商品。当米沙在庄园里学习挤牛奶、干农活时,银幕外的观众何尝不是在通过他的苦难获得某种道德优越感或情感宣泄?

影片最精妙的设计在于它揭示了这种阶级表演的双重虚伪。不仅富二代的贫穷体验是表演,连他自以为的"反抗"和"觉醒"也早已被编写在剧本之中。这让人想起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现代人以为自己在表达自由意志,实则每一步都在权力设计的网格中行走。当米沙最终选择留在庄园,我们无法确定这是真实的阶级认同,还是另一种更隐蔽的剧本安排。

《穷养攻略》中的爱情支线同样值得玩味。女演员对米沙从表演到真情的转变,表面上是一个浪漫的救赎故事,实则暴露了情感如何被体制收编为规训工具的过程。她的眼泪既是对角色的共情,也是对系统暴力的无奈妥协。这种情感异化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打工人对公司的"家文化"产生依恋,消费者对品牌产生情感忠诚,都是权力通过情感实施控制的典型案例。

影片的斯拉夫式幽默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持续地割开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假象。当米沙的父亲说出"贫穷是最好的大学"时,银幕内外都爆发笑声,但这笑声里藏着多少苦涩?将结构性贫困美化为个人成长的契机,不正是新自由主义最擅长的修辞把戏吗?俄罗斯人用他们特有的荒诞感,将这种残酷逻辑推至极端,使其无法再被正常化。

在真人秀成为主流娱乐形式、短视频不断消费各种苦难的今天,《穷养攻略》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自省机会。当我们围观他人的贫穷表演时,我们究竟在满足什么?是同理心?是猎奇?还是对自己阶层位置的确认与安慰?电影最后那个打破第四面墙的镜头,让所有观众都成为了共谋者——在这个全民参与制造阶级奇观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回答:下一次点击观看前,是否应该先审视自己内心那个看不见的庄园?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 [ OC ] 享有,未经作者书面授权,禁止转载,封面图片来源于 [ 互联网 ]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使用。如有异议,请联系博主及时处理。

发表留言